2023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尤其是在方红卫任职期间西安城市形象大幅升级、经济增速显著的背景下,其突然落马引发了公众对地方权力监督机制的深刻思考。
方红卫,1964年出生的河南籍官员,长期在河南省内任职,2016年调任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2020年晋升西安市委书记,成为西北五省首位"70后"省会主官,任内,他主导的"西安年·最中国"文旅营销活动使城市知名度飙升,地铁建设、机场扩建等基建项目成效显著,经济数据增长背后,坊间对其"铁腕治理"风格的争议始终存在。
据知情人士透露,方红卫在任期间通过"项目审批权"和"人事任免权"形成双重控制网络,某地产集团高管曾向《中国经营报》披露,某重点开发区的土地指标"需要特殊渠道获取",而某区纪委书记的突然调离,直接导致原区城投公司高管集体留置,暴露出监督机制失效的隐患。
分析人士指出,方红卫的案例折射出西部省会城市特有的治理困境:一是中央转移支付依赖导致的"政策锦标赛"心态;二是省级党委直接管理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力结构;三是"一把手"监督真空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的是,其涉嫌违纪时间跨度覆盖疫情防控、灾后重建等关键时期,可能涉及专项经费滥用。
此次调查恰逢全国纪检监察机关"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开展之际,专家建议,需从三方面完善制度:其一,建立"交叉任职"机制,避免主政官员权力过度集中;其二,推行"智慧监察"系统,实现重要决策全流程留痕;其三,健全"一把手"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同级纪委的制衡功能。
从秦岭违建整治到金融领域反腐,中国反腐败斗争已进入"制度性治理"新阶段,方红卫案警示我们,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在于GDP增速,更在于权力运行的法治化程度,随着"以案促改"工作机制的深化,如何构建"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仍是检验治理效能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