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深圳某公园出现的"搓衣板"状石凳引发网友热议,这种由凹凸不平的石材拼接而成的长椅设计,既不符合常规审美标准,又存在安全隐患,成为市民和网友讨论的热点话题,对此,深圳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该设计具有特殊功能考量,但未明确解释具体细节,事件背后折射出公共空间设计中"美观与安全"的平衡难题。
事件描述:争议石凳的"怪异"造型
在福田区某社区公园的休闲区,一排由青灰色石材拼接而成的石凳格外引人注目,仔细观察会发现,每块石板的表面布满不规则的凸起纹路,宛如搓衣板般的凹凸结构,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石凳的平滑造型,形成独特的"波浪形"外观,这种设计并未获得市民的认可,多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坐在上面感觉随时会滑下来,尤其是带小孩的家庭根本不敢用。"还有人调侃:"这哪是石凳,分明是天然健身器材!"
专家观点:功能与美学的双重争议
针对该设计,深圳市城市规划专家王教授表示:"从专业角度看,这种凹凸结构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石板的防滑系数可能不足,且边缘锋利容易划伤皮肤。"但他同时指出,"特殊设计可能具有排水或防滑功能,需要进一步了解施工方的设计说明。"另一名建筑安全工程师则直接指出:"这种设计不符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标准》,容易引发使用者不适。"
官方回应:功能性优先还是形式优先?
针对质疑,深圳市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该石凳的设计方案经过招标评审,符合项目设计要求。"但具体细节被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该工作人员强调:"公共空间设计需兼顾功能性与美观性,特殊造型可能具有排水或防滑功能。"对于安全隐患的质疑,他表示"会记录市民反馈,后续进行安全检查。"
公众反应:两极分化的舆论场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该石凳的讨论呈现明显分歧,支持者认为:"这种设计体现了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审美框架,值得鼓励。"反对者则强烈呼吁:"公共空间设计应以安全为前提,别把'网红'效应凌驾于民生需求之上!"一位带孩子的家长留言:"带着孩子出来玩,看到这种石凳只能绕开走,实在不方便。"
深层思考:公共空间设计的平衡之道
此次事件折射出城市治理中的普遍矛盾:在追求"颜值经济"和"网红效应"的当下,如何平衡形式创新与实用性?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公共空间投诉中,近30%涉及"形式大于功能"的案例,专家指出:"设计需回归以人为本,既要考虑美学价值,更要满足使用需求。"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市民参与设计评审"机制,通过公众投票筛选设计方案。
深圳的"搓衣板石凳"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发展中的深层命题,当城市管理者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摇摆时,或许该重新审视设计初衷:是追求标新立异的视觉冲击,还是真正构建宜居的公共空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市民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信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