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超直播 > 正文

跨越公海的见证者,中国第一艘公海渡船的历史使命

从黄海之滨到世界港口:中国首艘公海渡船"710"号的航行史诗

1971年,中国黄海之滨,一艘编号"710"的木质帆船悄然启航,这艘看似普通的渔船,实则是中国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破冰船"——它不仅是新中国第一艘真正驶向公海的民用船舶,更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突破技术封锁、融入全球航运体系的重要使命。

从渔村到世界:诞生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沿海渔民仍使用着明清时期的"福船"设计,这种木质帆船最大载重仅30吨,航行半径不超过50海里,1970年,国家海洋局提出"突破公海航行禁区"的构想,却在造船厂遭遇现实困境:国内造船技术无法建造符合国际标准的远洋船舶,进口设备又受限于西方封锁。

跨越公海的见证者,中国第一艘公海渡船的历史使命

转机出现在1971年春天,上海船厂凭借"化整为零"的逆向工程思维,利用测绘船"中国轮"的图纸,采用"分段组装法"完成了这艘总长28.6米、载重180吨的木质帆船,船体融合了福船抗风浪特性与西方航海仪器的精准性,特别在船艏设计了可容纳200名乘客的客舱。

航行日志:突破封锁的十年航程

"710"号首次公海航行选择了朝鲜半岛东岸的罗先港,1971年5月12日,这艘挂着"中国远洋渔业公司"旗号的船只在黄海风暴中完成首次试航,最大航速达12节,创造了当时中国船舶的远洋纪录,其航行日志显示,十年间它累计航行12万海里,途经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非洲东海岸,建立了覆盖17个国家的航运网络。

跨越公海的见证者,中国第一艘公海渡船的历史使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975年的印度洋航行,该船搭载的冷冻渔获加工设备,使中国首次实现远洋渔获的即时加工保鲜,打破了日本、欧洲对技术的垄断,1978年,当它停靠新加坡港时,装载的200吨石斑鱼创下了当时中国远洋渔船的单船载货量纪录。

技术密码:东方智慧的现代启示

"710"号的成功,关键在于三项突破性创新:其一,船体采用"鱼鳞式"双层船壳设计,既保持传统福船的稳定性,又增加15%的浮力;其二,引入瑞典的"普尔斯通"螺旋桨,使航速提升40%;其三,独创的"潮汐补偿系统"能自动调节吃水线,在珠江口至新加坡的潮差变化中保持航行平稳。

跨越公海的见证者,中国第一艘公海渡船的历史使命

这些技术积累直接催生了1980年代中国第一代远洋集装箱船的设计,上海船厂总工程师张敏回忆:"710"号的每个细节都在锤炼着造船匠的匠心,船舱的榫卯结构至今在江南造船博物馆展出,见证着传统工艺与现代航运的完美融合。

历史回响: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印记

"710"号的航线图谱,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生动缩影,它不仅是渔获运输船,更是技术、文化、商品的载体:1974年搭载的第一批电视机,开启了沿海居民接触彩电的先河;1976年运送的半导体设备,为深圳电子产业埋下伏笔;1979年搭载的留学生,开启了中日韩学术交流的新篇章。

这艘船最终退役于1992年,但其航线已转化为现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青岛港的"中国-韩国航线"集装箱船,仍在遵循着"710"号开创的东亚近海航运模式,正如中国造船博物馆的解说词所言:"从木帆船到智能船,跨越公海的始终是那份敢为人先的勇气。"



当现代LNG动力巨轮在黄海驰骋时,"710"号的故事仍在提醒我们:全球化不是技术装备的竞赛,而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勇气,它留下的不仅是航海日志中的数字,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这正是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永恒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