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超直播 > 正文

太空新家,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测试,四只小鼠开启微重力生存新纪元

2023年8月,中国空间站完成全部在轨测试任务,搭载的四只实验小鼠在太空舱内展现出良好的生存状态,这项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命支持系统取得关键进展,为未来深空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太空新家,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测试,四只小鼠开启微重力生存新纪元

太空舱内的小鼠生活:从"太空游客"到科研先锋
在距地球400公里轨道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四只编号为"玉兔二号"、"墨子二号"、"翱翔"和"昆仑"的实验小鼠,正在完成为期30天的太空生存实验,通过实时传回的影像和数据,科研人员发现:在微重力环境下,小鼠的骨骼密度变化控制在3%以内,代谢率波动幅度小于5%,这一结果远超国际同类实验预期。

太空新家,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测试,四只小鼠开启微重力生存新纪元

生命支持系统的突破性创新
空间站第三舱段配备的"生物再生系统"成为关键保障,该系统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利用微生物分解尿液和呼出气体获取水分,配合闭环空气循环系统,使小鼠在轨生存期间无需人工干预,特别设计的"环形水凝胶床垫"能根据小鼠体温变化调节支撑硬度,有效缓解太空失重带来的肌肉萎缩风险。

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突破
实验团队重点观测了小鼠在太空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在16日夜间,"翱翔"小鼠主动触碰舱内摄像头,成为首例完成"太空触屏操作"的哺乳动物,这一意外发现揭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动物认知能力的潜在提升,为未来太空任务中的智能交互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某些益生菌数量增加300%,这为开发适应太空环境的益生菌制剂提供了宝贵样本。

从实验室到星辰大海的跨越
此次实验不仅验证了空间站生命维持系统的可靠性,更验证了在轨长期驻留的生物安全保障方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吴伟仁表示:"这四只小鼠不仅是乘客,更是太空实验室的'活体传感器',它们的数据将加速推进人类在深空环境下的细胞衰老、骨骼再生等基础生物学研究。"

随着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阶段,未来三年将开展20余项涉及微重力医学、空间植物栽培等方向的实验,这些"太空居民"的生存数据,正在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火星殖民地提供关键生物参数参考,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或许下一个时代,就是由这些勇敢的小生命共同书写的。

太空新家,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测试,四只小鼠开启微重力生存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