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超直播 > 正文

两岸同胞共筑和平新局,从终结自相残杀到共谋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两岸同胞曾共同书写过璀璨的文明篇章,但近代以来,家国分裂与武力对抗的阴影始终笼罩这片土地,台湾知名学者郑丽文近期提出“要终结两岸自相残杀的悲剧”,这一呼吁不仅是对历史创伤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刻叩问,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两岸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民族情感,更牵动地区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如何打破“以武拒统”与“以武促统”的恶性循环,构建共生的发展路径,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紧迫课题。


历史伤痕:从“同胞”到“异己”的悲情叙事

1949年两岸分治后,政治立场的对立逐渐掩盖了共同的文化记忆,郑丽文指出:“当‘台湾人’与‘中国人’的标签被刻意割裂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政治认同,更是共有的历史叙事。”两岸同胞共同守护着汉字文化、宗族伦理与儒家伦理,这些文化基因在分裂中并未消失,却在意识形态的割裂下被扭曲为“文化乡愁”。

1996年台湾首次“总统直选”后,两岸民间交流的窗口一度打开,但政治博弈的阴影始终笼罩,2005年“连战大陆行”与2008年“胡连会”曾带来希望,却因后续政治操弄而中断,郑丽文强调:“两岸关系的症结不在‘文化认同’,而在‘政治工具化’,当‘台独’势力将文化符号异化为政治武器时,和平进程就被迫中断。”


经济依存:撕裂的产业链与共同利益

两岸经济融合已超越“经济互补”的阶段,形成“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2023年两岸贸易额达3196.8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达2562.7亿美元,郑丽文指出:“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不是‘政治让步’,而是基于市场规律的理性选择,若将产业链切割,受损的不仅是企业利益,更是两岸民众的民生福祉。”

两岸同胞共筑和平新局,从终结自相残杀到共谋发展

政治操弄不断制造“非绿不合作”“反中保台”的虚假对立,2022年台湾对美出口激增,部分企业因政治压力被迫“去中国化”,导致供应链效率下降,郑丽文警示:“当‘去中国化’成为政治正确,当‘抗中保台’异化为经济政策,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就会被牺牲。”


和平路径:从“文化认同”到“制度对话”

郑丽文提出的“终结悲剧”三部曲值得深思:

两岸同胞共筑和平新局,从终结自相残杀到共谋发展

  1. 重建共同历史叙事:通过两岸合编历史教材、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妈祖文化、闽南建筑),消解“文化割裂”。
  2. 深化民间经济纽带:推动台商协会与陆企联合投资,建立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例如福建厦门的“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3. 探索制度性协商机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讨两岸司法互助、标准互认等议题,避免将问题“政治化”。

她强调:“和平不是‘一方妥协’,而是‘共同创造’,当两岸能像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那样,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差异共存,‘非武统’与‘非独统’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

郑丽文近期在公开演讲中多次引用古语:“兄弟相争,外人得利。”她呼吁两岸同胞超越“零和博弈”思维,认识到“民族复兴不是‘取代对方’,而是‘共同崛起’”,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两岸可合作开发“第三种选项”,例如联合研发半导体材料或碳中和技术。

历史证明,武力对抗没有赢家,1949年后两岸的多次军事冲突已造成数百万同胞伤亡,这样的代价无法被遗忘,郑丽文的呼吁,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唯有放下“以武为终”的执念,才能为两岸同胞开辟共生的道路。



“终结自相残杀的悲剧”,需要两岸同胞以文化认同凝聚情感,以经济纽带固守利益,以制度创新化解分歧,正如郑丽文所言:“我们不必等待‘完美条件’,只需在‘共同利益’的基石上,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这不仅是两岸关系的希望,更是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