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地方法院于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6日正式开庭审理该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起腐败案件,检方指控前总统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及其家族成员、前经济部长塞尔希奥·马萨(Sergio Massa)等17名被告,涉嫌在2018年至2020年间通过国有石油公司YPF的资产转移和合同审批权进行系统性贪腐,涉案金额高达17亿美元。

阿根廷自2020年陷入主权债务违约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通胀率一度飙升至近1000%,检方指控,费尔南德斯政府为填补财政缺口,默许YPF高管通过虚增合同金额、伪造采购订单等手段套取国家资金,某能源项目合同被虚报1.7亿美元,资金最终流向总统家族控制的海外账户。
调查显示,费尔南德斯政府削弱了YPF的监管机制,形成由总统亲信、企业高管和中间人组成的腐败网络,前经济部长马萨被控在任期间批准了价值数亿美元的“虚假合同”,其办公室甚至设有专门的“合同审批通道”,法官在起诉书中指出:“腐败行为规模之大,远超普通贪污,已构成系统性国家资源掠夺。”

尽管案件曝光后引发国际舆论震动,但阿根廷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仍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2022年民调显示,仅35%的民众信任司法系统,反对派指责此案是“选择性执法”,试图转移对经济衰退的注意力;而支持政府的一方则呼吁“无论涉及谁都要公正审判”,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抗议者手持“正义不能等待”和“还我税款”的标语,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学家恩里克·杜塞尔(Enrique Dussel)指出:“腐败案暴露了阿根廷民主制度的脆弱性——当政府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资金时,权力寻租成为唯一出路。”政治学者艾琳娜·帕特里夏(Elena Patricia)则强调:“这场审判不仅是司法胜利,更是阿根廷重建国际信誉的契机,若无法根除系统性腐败,经济复苏将难以为继。”
案件审理面临多重障碍:部分关键证人因“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出庭,涉案资金通过离岸公司流向多国,证据链涉及瑞士、巴拿马等司法管辖区,国际刑警组织已对3名涉案高管发布红色通缉令,但调查人员承认,“仅追回部分资金,主犯仍在逃”。
此案预计将持续至2024年,若被告被判有罪,可能引发阿根廷政坛地震,费尔南德斯已否认所有指控,称其“政治迫害”,分析人士认为,无论结果如何,案件都将成为阿根廷反腐立法的转折点——2023年通过的《反贪腐法》修正案赋予司法部门更大调查权,或将改变“腐败成本低”的现状。
阿根廷的这场反腐风暴,既是经济困局的产物,也是制度改革的契机,它提醒世人:当国家机器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时,重建信任的成本可能远超腐败本身,全球投资者正密切关注此案进展,而阿根廷能否借此实现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救赎”,将是未来几年关键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