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杨 黄一灵
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四家国有大行齐发公告,宣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合计募集金额不超过5200亿元(含本数),其中发行对象均包括财政部。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资本补充落地,将助力大型商业银行缓解资本补充压力、提升息差水平、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发挥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金融稳定压舱石的作用。
财政部出手
公告显示,四家国有大行合计募资规模不超过5200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募资规模(含本数)分别为不超过1650亿元、不超过1050亿元、不超过1200亿元、1300亿元。上述银行均在公告中表示,此次发行拟募集资金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
上述四家银行股票的发行对象均包括财政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发行对象均仅有财政部。财政部拟以现金方式认购这两家银行发行的A股股票。
交通银行发行对象为财政部、中国烟草和双维投资,其中财政部拟认购金额为1124.2亿元。邮储银行发行对象为财政部、中国移动集团及中国船舶集团。财政部是首次入股邮储银行,拟认购金额为1175.8亿元;中国船舶集团是邮储银行H股上市时期的基石投资者,中国移动集团是继2023年450亿定增入股邮储银行后再次“加码”持有。
市场对于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已早有预期。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为巩固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经研究,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
夯实基础 促进发展
“此次注资是时隔15年来的新一轮注资。”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表示,具体来看,国有大行历史上有三轮主要注资: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行注资2700亿元;2003年至2007年财政部通过汇金公司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注资并实现AH两地上市;2010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通过配股补充资本;此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陆续通过IPO和定增等方式募资。
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48%、14.1%、12.2%、11.42%、10.24%、9.56%,与2023年末相比均呈上升态势。
“目前,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然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本金。”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随着银行利润增速下降,通过内源利润留存补充资本金空间缩小,更需要外源资本补充。国有大行在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补充国有大行资本金有助于更进一步提升其抗风险能力,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作用。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认为,此轮增资的主要目标并不是短期的风险化解,而是聚焦于提升国有大行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与当年“雪中送炭”、化解风险的目的相比,此轮注资重点在于促进发展,期望通过夯实国有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更好落实国家一揽子政策、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