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年报及一季报密集披露,公募基金调仓动向逐渐明晰。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兼具AI技术落地能力与业绩兑现能力的科技公司,以及现金流充裕、分红率稳定的企业,正成为基金经理配置的核心方向。这一趋势既反映了市场对新技术商业化前景的乐观预期,也体现了公募基金对风险收益比的审慎权衡。
AI业绩兑现催化公募加仓
在生成式AI技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且率先实现业绩释放的上市公司,成为基金经理加仓的重点对象。
以电子行业龙头胜宏科技为例,其高端PCB产品深度应用于AI服务器、智能驾驶等领域,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2.94%至11.61亿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预增272.12%-367.54%。亮眼的业绩表现吸引多家头部公募基金密集加仓,有多位基金经理在去年末将该公司加仓至在管基金前十大重仓股。
包括摩根基金杜猛管理的摩根新兴动力A、信达澳亚基金吴清宇管理的信澳匠心严选一年持有A、宝盈基金容志能管理的宝盈科技30、宝盈策略增长、宝盈转型动力A和宝盈创新驱动C等都重仓持有了胜宏科技。
具体来看,摩根基金杜猛管理的摩根新兴动力A、摩根远见两年持有期、摩根中国优势A、摩根沃享远见一年持有C合计新进和增持至1291.19万股。吴清宇在管的信澳匠心严选一年持有A、信澳景气优选A和信澳优势产业A新进177.82万股。
道通科技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57.34%,今年一季度利润增速超40%,公司以AI为核心,推动智能化战略布局,数字维修业务和数字能源业务分别实现14.59%和52.98%的增长。
前海开源基金名将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新经济C和前海开源沪港深智慧新进道通科技411.23万股,南方基金张磊管理的南方高端装备A、南方碳中和A、南方新材料A合计增持了214.4万股。
张磊的策略是增加顺周期的制造业、资源品的配置,个股选择上,一方面围绕经济复苏后潜在受益的中上游标的,另一方面围绕科技创新能够带动的新应用、新终端寻找标的。他认为在市场关税风险的背景下,一些优质公司的海外竞争力被低估,估值被压制,靴子落地后优秀公司会通过盈利的展示带动估值回升。
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的中简科技业绩同样表现不俗,年报披露的最新机构持仓明细显示,有22只公募基金清一色加仓和新进该股合计1427.77万股,买入最多的是专注成长投资策略的华安基金蒋璆,他管理的华安动态灵活配置C、华安创新、华安成长先锋A等9只基金合计买入1202.35万股。
防御属性+确定性溢价,基金加仓高分红板块
大手笔现金分红的个股也是基金经理青睐标的之一,随着年报陆续披露,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2024年权益分派预案,派息较高的吉比特、新华保险、珠城科技、兴业银行等股获得多位基金经理的加仓。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经理对高分红标的的选择呈现双重策略:一方面聚焦传统行业龙头的确定性,比如公用事业、消费必需品板块;另一方面挖掘新兴领域中具备“成长+分红”潜力的公司。
信达澳亚基金名将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新能源产业加仓珠城科技29.76万股,大成基金夏高管理的大成互联网+大数据A同样加仓珠城科技至28.95万股。富国基金刘莉莉更看好内需相关的行业,特别是估值匹配度高,受益于竞争格局改善的高质量标的,其管理的富国研究精选D和富国价值发现A分别加仓了新华保险328.55万股和10.02万股。
华南某公募基金经理表示:“部分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盈利跃升,在维持高研发投入的同时仍能保持5%以上的股息率,这类标的攻守兼备。”
持续高分红的红利股也是基金经理青睐的标的,以兴业银行为例,近几年公募基金持股比例持续增加,2023年12月比例为4.09%,2024年12月增至6.39%。
例如华宝基金胡洁管理的华宝中证银行ETF增持兴业银行至3666.94万股,相较上一季度仓位增加了43.90%。从胡洁的前十大重仓股仓位变化来看,去年前三季度,胡洁一直保持卖出银行股的节奏,但是到了四季度,胡洁开始大幅加仓红利股,8只银行股仓位相较上一季度增加了40%,民生银行获得加仓再次进入前十。
基金策略:左手AI成长,右手红利防御
从近期基金持仓变动可以看出,部分基金经理已形成“AI业绩线+高分红线”的双线布局策略。
容志能认为,基于生成式AI的产业浪潮仍会持续影响世界,同时也看到美国社会已经开始快速融入AI时代,除了大模型的迭代层出不穷,AI应用也已经产生较为可观的收入体量;而国内也在快速追赶过程中,因此他认为新一轮的科技浪潮,将带动人类社会再进一步迈入更高水平的社会效率阶段。而直接的影响将表现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技术,较多的细分领域将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及供给,如新的智能终端MR/AR终端、AI-PC、AI手机、AI眼镜、AI耳机以及新的行业解决方案AI生产开发代码、产品渲染、AI教育辅助等,同时新的应用需求还会因此拉动上游算力和信息基建的持续迭代增长,投资机会层出不穷。
“以AI为主要的板块选择外,在其他的一些细分科技制造领域,如半导体、高端材料制造、消费电子终端等细分行业,具备较多的自主创新机会,而这些细分领域在经历近几年的产品研发和验证阶段,也逐步进入产品放量阶段,有望逐步形成较好的当期投资回报。”容志能表示。
杜猛则认为,消费是这轮政策关注的重点,也是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抓手,一系列补贴政策对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在2025年的拉动将相当明显,对此抱乐观态度。站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未来的投资重点。
另外,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科技产业是无法忽视的核心,人们已经经历了算力爆发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在未来将面对AI应用大规模推广所带来的更大范围的投资机会,这里面不仅包含AI硬件、AI软件,也有AI向各行业渗透所产生的效率提高和模式变化。
“我们将持续关注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创新药为主的医疗健康产业,并在其中维持较高仓位。”杜猛表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