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不时能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知名教授或专家出现在某款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医疗器械或养老服务的宣传活动中,以其专业身份为产品背书,声称该产品具有神奇疗效或服务无与伦比,这些宣传往往伴随着煽情的演讲、伪造的科学数据以及夸大的成功案例,让不少老年人信以为真,纷纷解囊购买,当这些产品或服务真正进入老年人生活时,却往往发现效果远不如宣传所述,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教授站台”往往并非出于学术研究的真诚推荐,而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一些不法商家通过高额报酬、荣誉头衔等手段,诱使部分教授或专家为其产品或服务站台,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来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也触犯了法律法规,是对老年人权益的极大侵害。
面对这一现象,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构建起防范教授“站台”变“坑台”的坚固防线,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老年人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违法行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学术界应加强自律,明确学术研究与商业推广的界限,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学术腐败和利益输送,媒体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曝光那些利用教授名义进行欺诈的商家和产品,提高公众的辨识能力。
作为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属,也应提高警惕,不轻信所谓的“专家推荐”、“教授站台”,在购买产品或服务前,应仔细核查其资质、效果及用户评价,避免陷入陷阱,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是防范此类欺诈行为的重要途径。
教授“站台”不应成为老人公司欺诈的遮羞布,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安全、健康的老年人消费环境,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远离欺诈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