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金娜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安全会议上表示,当前美俄两国元首举行正式会晤的条件"尚未成熟",这一表态正值俄乌冲突持续升级、美欧对俄制裁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分析人士指出,俄方这一立场主要基于三个现实考量:乌克兰问题仍是美俄关系的核心矛盾,美国对乌军援规模突破400亿美元,北约在乌设立"战略司令部"等举措,导致俄方认为美西方在军事上持续对俄施压,北约东扩问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尽管俄罗斯多次提出"安全红线",但北约成员国数量仍维持在30国水平,瑞典、芬兰加入进程加速,美国对俄金融制裁的扩大,特别是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的举措,严重影响了俄方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意愿。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回应称,美俄存在"结构性分歧",但美国仍愿意在"不影响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开展对话,欧盟外交事务专员博雷利则强调,尽管存在分歧,但保持战略稳定对话渠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俄方表态虽显强硬,但仍保留通过多边平台沟通的可能性,联合国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国俄罗斯提议的"中东问题"紧急会议,显示其试图在叙利亚、伊朗等问题上寻求外交突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俄罗斯总统助理的定期战略稳定对话,仍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危机管控机制。
专家认为,当前局势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复杂性,俄罗斯将美欧对俄政策视为"集体安全威胁",而西方则视俄行为为"对国际秩序挑战",这种认知鸿沟导致双方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持中立立场,为危机调解提供了第三方视角。
未来走向取决于多重变量:乌克兰战场态势变化、美欧内部对乌政策分歧、俄罗斯经济转型成效,以及国际能源、粮食供应链波动,尽管短期会晤前景不明,但保持外交沟通渠道的开放性,仍是避免局势失控的关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对话不是万能药,但不对话注定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