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甲直播 > 正文

星空下的征途,武飞的童年与航天梦

夏夜的蝉鸣在河北滦平县的山坳里此起彼伏,十岁的武飞趴在晒谷场的草垛上,望着银河倾泻而下的瞬间,总会被某种震颤击中,三十年后的航天员训练基地里,当他透过舷窗俯瞰地球时,那些曾让他屏息凝神的星子,依然在他视网膜上闪烁。

在武飞的记忆里,村口的古槐树是天然的观星台,每逢农历十五,老人会带着竹椅坐在树影里,给围观的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传说,武飞总爱把耳朵贴在槐树皮上,仿佛能听见玉兔捣药的声响,直到某天,他在草垛间发现一具被遗弃的望远镜——黄铜镜筒上布满铜绿,却依然能折射出璀璨的星河,那个暑假,他用麦秸和旧报纸给镜头做成了简易遮光罩,在观测记录本上记下第一批星座坐标。

初中时,武飞在物理课本上读到"引力梯度"时,突然想起七岁那年用长焦镜头拍摄日全食时,镜头边缘焦糊的麦田,那个画面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浩瀚星空与精密仪器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对话,高考志愿填报那天,他把航天科技出版社的《中国航天事业编年史》压在《天体物理学概论》上,父亲在田间劳作时望着儿子书架上那排银灰的金属外壳,终于读懂了儿子眼中闪烁的星辰。

成为航天员选拔中唯一的"农村专项"考生时,武飞在复试现场展示了他用玉米秸秆制作的惯性模拟装置,那个粗糙的模型在离心机前摇晃,完美复现了太空失重状态,主考官问他为何选择航天,他指着窗外划过天际的卫星说:"小时候觉得星星是神灵,现在才明白,它们是无数追梦人用科技写就的诗篇。"

当武飞在空间站舷窗旁回望地球,滦平村的星空早已化作脚下流动的光影,但那个趴在草垛上看星星的男孩,始终记得第一次触摸宇宙奥秘时的心跳——那是三十年前夏夜的风掠过麦浪的声响,是无数星辰穿越亿万光年抵达他瞳孔的震颤,更是一个民族仰望星空时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种。

星空下的征途,武飞的童年与航天梦